第三届数智赋能翻译与传播国际研讨会圆满落幕!
所属分类:协会要闻 阅读次数:325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0日 21:05:59
第三届数智赋能翻译与传播国际研讨会

9月20日,由中国翻译协会指导,陕西省翻译协会、西京学院主办,西京学院外国语学院承办的2025第三届数智赋能翻译与传播国际研讨会在西京学院工程舫报告厅圆满举行!



本届研讨会以“数智赋能、翻译创新与国际传播”为主题,旨在搭建学术交流与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翻译行业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邢玉堂,西京学院副校长王正斌,陕西省翻译协会会长、西京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宗锋,甘肃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王谋清,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政,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白生,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泽权,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贺爱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蓝红军,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必胜,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宝荣,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家海,以及著名英国汉学家、翻译家Robin Gilbank等翻译界知名专家学者出席大会并作精彩报告。




大会设置了主旨论坛和多个平行论坛,围绕机器翻译、人工智能与翻译、翻译地理学和区域国别翻译研究、翻译伦理、多语译写、汉学研究、知识翻译学研究、典籍阐释研究、文学与翻译互文研究等前沿话题展开交流研讨。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共计300余人参加,共同探索新时代翻译事业的机遇与挑战。




本届研讨会在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陕西省翻译协会副会长、西安工程大学教授胡伟华主持开幕式。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邢玉堂通过视频向大会致辞。他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强调翻译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桥梁作用。他指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翻译行业需要不断提升数智化应用水平,以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国际传播大局。

西京学院副校长王正斌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表示,本次研讨会不仅是翻译学界的重要学术盛会,也是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作为主办方之一,西京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翻译协会、各省翻译协会及海内外高校的合作交流。他希望通过与专家学者的深入互动,全校师生能够开阔学术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并期待更多西京学子投身翻译事业,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和“摆渡人”。

在甘肃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王谋清的致辞中,他以一首极具趣味的诗词结尾,热情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古都西安。他高度评价了数智技术在翻译行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指出数智化浪潮为西部地区翻译事业注入了新活力,也为区域间学术与产业交流创造了契机。

陕西省翻译协会会长、西京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宗锋则指出,数智赋能不仅为翻译教育和实践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手段,也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他呼吁产学研各界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翻译学科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



在热烈的掌声中,主旨论坛正式开启。多位知名学者围绕“数智赋能与翻译传播”的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分享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独到见解。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政围绕“AI翻译形而下的‘不可使’与形而上的‘可不使’之辨”发言。他指出,大语言模型技术虽为翻译带来新机遇,但也伴随潜在风险。张教授以 ChatGPT、豆包、Kimi、DeepSeek等工具为例,从具体表现到技术哲学层面分析了其特点,并探讨了化解风险的思路,为智能时代的人机协作与翻译优化提供参考。

北京大学教授赵白生以“翻译家学 × 人工智能”为题发言。他指出,智能转向给翻译家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出现“翻译可替代、翻译家却不可替代”的时代矛盾。为此,他提出“翻译家学”的构想,呼吁在智能时代重塑翻译家的学术地位与文化使命。

河南大学教授刘泽权围绕“《土门》胡宗锋译本与ChatGPT、DeepSeek译本对比——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考察”进行主旨发言。刘教授选取贾平凹长篇小说《土门》开头片段,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小句表征理论,对胡宗锋译本与人工智能译本在句法结构、逻辑关系、思想话语投射及文化意象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他指出,三者在语言处理和文化呈现上各有特点,并探讨了其对人工智能翻译质量评价及高级翻译人才培养的启示,为数智赋能下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贺爱军就议题“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视域中的翻译地理学”进行主旨发言。他指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是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翻译学在其中具有重要地位。贺教授从标识性概念、原创性学术体系及本土价值观三个维度,阐释了翻译地理学在中国翻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的贡献,强调其在学术理论创新与本土化探索方面的重要价值。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张必胜就“明清西方数学术语汉译及其知识流转”的议题进行发言。他指出,明清时期翻译西方数学确立了系统化的汉译术语体系,引入演绎逻辑、实证方法及符号表示系统,为近代科学思想启蒙和科技实践提供基础,并推动中西科技交流与科学精神传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蓝红军指出,AI发展改变了翻译生态,冲击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蓝教授从“人”的视角探讨AI时代翻译的存在方式及人的角色,强调重新认识翻译中的人及其伦理责任,以维护译者的自我意识与主体地位。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汪宝荣指出,中国现当代小说通过翻译向国外传播“中国故事”的效果取决于运作机制。汪教授基于“由谁发起+由谁出版”的框架,总结出七种主要译介与传播模式,并以鲁迅、莫言、余华、贾平凹等作家作品为案例,分析各模式的机制与影响力,为优化文学翻译与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参考。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魏家海围绕“传记文学异语书写中的写译释——以洪业《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为例”作发言。他从洪业的杜甫传记与诗歌英译出发,分析其翻译实践的创作性、夹叙夹译性及注释处理方式,并探讨翻译与历史文献学、训诂学方法的关联。魏教授指出,洪业的译作对杜甫诗歌研究、中国传记文学国际传播及翻译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至此,上午的会议议程圆满结束。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视角和思考启示,也为数智赋能下的翻译与传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午两点,分论坛环节如期举行,共设四个主题论坛,4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师生参与发言。



分论坛(一)“数智赋能翻译与传播研究”聚焦人工智能、机器翻译、大语言模型等技术在翻译教育与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与实践,讨论了智能工具在文本生成、翻译质量评估以及跨媒介传播中的创新模式与潜在挑战。



分论坛(二)“翻译地理学与区域国别研究”围绕不同区域和国别的语言、文化特征在翻译实践中的呈现与传播路径展开研讨,探讨了区域文化语境对翻译策略、译文接受度及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为构建本土化与全球化兼顾的翻译研究体系提供参考。



分论坛(三)“翻译伦理、多语译写与汉学研究”聚焦译者在跨文化语境中的责任与道德选择、多语环境下的译作比较,以及汉学研究中的译介方法,讨论了伦理规范、译者主体性及文化忠实性在不同文本类型中的体现。



分论坛(四)“知识翻译学研究、典籍阐释与文学翻译互文研究”深入探讨知识体系、经典典籍及文学作品的翻译与解释方法,关注学术知识的跨语言传播、文化意象的精准传递以及文学文本的互文性解读,强调翻译在学术传承和文化传播中的桥梁作用。



各论坛发言与点评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不仅展示了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促进了跨学科交流与思想碰撞,为数智赋能下的翻译创新与国际传播提供了丰富视角和有益启示。
本届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青年师生百余人,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翻译、翻译教育、区域国别研究、知识翻译学及文学与典籍译介等多领域议题。线上参与者通过云端平台实时观看和互动,也积极分享观点和经验。此次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模式,不仅打破了地域限制,也让学术思想在更广阔的空间内碰撞与传播,为数智赋能下的翻译创新与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启示,为我国翻译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