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要专业型、复合型和实用型翻译人才
所属分类:协会要闻 阅读次数:85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16日 15:13:04
——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上的讲话
黄友义 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2009.6.21
各位今日的同行和未来的同行:
在全球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大潮下,中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翻译工作日益社会化,形成了一个发展迅速的新兴产业。翻译产业不仅需要大量专业化、知识化的口笔译人才,同时也需要大量懂管理、营销、技术等的复合型人才。以翻译人才职业发展为主要议题的2009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的召开适逢其时。我谨代表中国翻译协会向会议举办者表示衷心的祝贺。祝大会为探索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方向做出新的贡献。
下面我想从中国翻译协会和用人单位的角度谈一谈翻译人才的需求问题。
一、翻译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行业
首先、我想给有兴趣进入翻译行业的人士打打气:翻译虽然不是一个暴利行业,但的确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行业。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巨大,另一方面是同时人才缺口巨大。
我国的翻译市场到底有多大?由于翻译行业尚未纳入国家统计系统,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有信息资料反映,2003年全国翻译产值为110亿元,2005年为200亿元,2007年有可能已经达到300亿元。尽管这些数据未得到国家权威部门的确认,只能作为参考,但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翻译市场潜在的发展空间。
这样庞大的市场需要有一支同样庞大的翻译队伍来承担,但我国这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据国家人事部统计,2006年我国在岗聘任的具有翻译专业技称的职业翻译仅3.5万人;自2003年开始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到2008年底已吸引了8万人次报考,但其中仅有1.3万人次获得了证书。当然,还有很多既没有参加考试、也没有评定翻译职称的自由职业者和兼职译者也在从事翻译工作,有一些做得非常专业,但从市场整体情况来看,合格的翻译人员还是供不应求,而且缺口非常大。这对于翻译服务企业而言是一种劣势,但对于有志于进入翻译行业的人而言,则是大展宏图的良好机会。
但翻译并不像有些媒体宣传的那样是一个金饭碗。事实上,我国翻译人才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在中低端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只要想一想我们每年有多少外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就明白形势的严峻了,因为 “懂外语即会翻译”的观念仍然相当盛行。
那么,社会、翻译产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个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在翻译产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呢?
二、社会需要专业的翻译人才
专业的翻译人才有两层涵义:第一,经过专业培训,具备翻译技能的人才;第二、具备专业学科知识的翻译人才。
外语专业的人都知道,长期以来,翻译在高等教育中只不过是外语专业学位下面的一门课程、一个方向,翻译的专业性长期以来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但这种情况在2006年有了里程碑式的改变。这一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在高校设立本科翻译专业,翻译终于正名,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批准在我国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开展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设立翻译专业院系和翻译研究机构的高等院校已经达60所,翻译学科体系已经逐步建立。除高校系统外,社会上专业的翻译培训机构也越来越多,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培训服务,在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还有一个里程碑式的变化是2003年国家人事部推出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这项工作委托中国外文局负责实施与管理。该考试已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统一规划,是一项在全国实行的、统一的、面向全社会的,对参试人员口笔译双语互译能力和水平的评价与认定,标志着我国翻译专业人才评价体系的正式建立。
以上这些发展都在向社会传递这样一种声音:翻译是一门专业,需要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合格人员来承担,这是保证翻译质量的基础。
在这里我还想特别提一下中译外人才的培养问题。国际翻译界一个公认的法则是,不要从事把母语翻译成外语的工作,在笔译方面尤其如此。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的口笔译人员注定要承担大量的中译外工作,这种情况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甚至会更加多起来。因此,培养善于从事中译外的翻译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都知道从事中译外难度大,当然,擅长中译外的翻译的培养难度同样也很大,这就给各个翻译院校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
从翻译用人单位的角度看,我们需要的中译外人员在外语水平较高的基础上,他们还必须具备扎实的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素养。更进一步说,他们必须做到内知国情,外晓世界。把中共中央委员会翻译成中共全国代表大会、把提高执政能力翻译成扩大统治地盘这类的错译显然暴露了翻译不了解国情的缺陷。
还有一类专业人才是具备专业学科知识的翻译人才。医学方面的资料一定要由具备医学知识的人员翻译,金融方面的资料也需要具备一定金融知识的人员翻译,否则一定会出问题。因此,我们一方面鼓励各专业的人士学好外语,另一方面,也呼吁外语专业的学生多学一些其他专业的知识。
三、社会也需要复合型人才
刚才说到,翻译是一门专业,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我们生活在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因此,需要掌握多方面的技能,例如电脑和网络操作能力,有效的信息搜索能力,使用翻译辅助工具的能力,等等。我们高兴地看到,有些教育培训机构已经发现这种需求和机会,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语言信息工程系于2007年率先设立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学位,致力于培养同时具备翻译技能及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人才,并正在与北京大学翻译硕士专业教育中心探讨加强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模式。
此外,随着翻译产业的发展壮大,翻译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开发、桌面排版、本地化项目测试等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如果能在外语优势之外,还具备以上一至两种知识背景,将大大增加就业的砝码。
四、社会需要大学毕业就能立即上岗的人才
长期以来,外语人才和翻译人才的培养注重语言能力和理论基础,这是完全必要的,但也存在着一种不足,就是缺乏最基础的职业训练,导致大学生走上翻译岗位后,用人单位觉得不好用,不实用。比如,做口译不做笔记,依靠年轻脑子好用,但事实上往往几个数字或者几个人名、机构名字出现之后就慌乱了。有的人事先不做准备,到了现场一遇到稍微专业一点儿的内容就翻不出来了,更不要说事后整理会谈笔记了。还有的翻译自己口头禅很多,听起来译文十分别扭。有些从事笔译的人员,不查字典,不查资料,对于从外文翻译成中文然后再需要翻译成外文的内容懒得去查原始资料,导致胡翻乱翻。
用人单位需要的是适应能力强的多面手,不是翻译大爷。翻译人员要当好领导的助手、秘书、外事接待人员。翻译在外事场合要端庄、大方,要协助领导当好主人。可是,常常有的翻译时间观念差,工作不守时,在工作场所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跟外国人说说笑笑,把主人扔在一边,或者不盯着领导的目光,跟主人没有密切的配合。还有的翻译知识面过窄,翻译起来吭吭唧唧,令双方都听的难受。笔译出来的外文作为初稿,要交给上级和有经验的翻译审阅,因此行与行之间要空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double space,但是很多年轻翻译却不知道。
其实,这些都是在开始从事翻译工作之前很容易解决好的问题,关键是学校要有培训,个人要有悟性,要讲究职业道德。
中国译协于2004年由“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翻译协会”,就是为了更广泛地团结语言翻译行业的所有从业者,为推进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共同努力。欢迎翻译行业的有志之士成为中国译协大家庭的一员,共同开创中国翻译事业更美好的明天!
上一篇:华商报:陕北民歌将有洋文版
下一篇:我会召开陕北民歌译介动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