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安危在“海伦•斯诺生平展”侧记
所属分类:协会要闻 阅读次数:73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6日 14:00:12
(转载自西安网)
安危先生讲述历史。
写作是为了年轻一代。
斯诺夫妇用过的收音机。
西安网讯 (记者 郭立) 对很多人来说,“海伦·斯诺”也许是个陌生的名字,而“埃德加·斯诺”和他的《西行漫记》,却可谓家喻户晓。但却鲜有人知道,埃德加写《西行漫记》过程中从未到过延安,书中很多珍贵的文字、图片甚至部分章节的内容都来源于他的第一任妻子——海伦·斯诺。
20 年 200封信漂洋过海
9月21日是海伦·斯诺的生日。每年这时候,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主席、资深翻译家安危先生都要来到位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海伦·斯诺展馆走一走,看一看,缅怀这位“伟大的女性”。22日上午,七十岁的安老又一次如约般来到展馆,为参观者和展馆工作人员讲述自己与海伦·斯诺近二十载的“忘年之交”。
安危,扶风人,1978年9月在省外办工作时第一次为来华的海伦做翻译。在这之前,他对两个斯诺的了解仅限于《西行漫记》和《续西行漫记》,但他对海伦传奇般的西北之行格外感兴趣。“当时我觉得她的经历比电影故事还要精彩!所以在接待计划上看到海伦的名字,我高兴得几乎叫出来。”安危回忆道。而首次接触,安危也给海伦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对安危的评价是:这个年轻人不仅英语好,还了解30年代中国的革命史,还了解我在中国的这段历史。从此之
谢绝资助 每天只吃两顿饭
“她在中国人民最困难的时候,不畏艰险,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发生的事情,甚至参与筹建工合组织,想方设法帮助中国人民在战争条件下恢复生产。对中国人民,她是有恩的,但即使在她晚年生活窘困时,也多次谢绝来自中国的资助,因为她一直坚持独立思考和如实报道。”安老动情的说,“海伦晚年靠政府每月三百美金的救济度日,每天只吃两顿饭,常常去超市买打折的临期食品……”说到此处,老先生不禁哽咽。
1982年,当安危终于有机会随同省友好代表团去美国访问时,他迫不及待地前往康州麦迪逊镇拜访海伦。他没想到,她的房子里看到的不是典雅的家具,而是大量的书籍、报纸、文稿、笔记、资料和剪报,这些都是海伦在中国采访期间收集的。安危说,这次见面让他更加了解海伦,也坚定了自己把研究、翻译海伦的著作和生平当作毕生事业的信念。
“研究斯诺 陕西是最好的地方”
记者看到,展馆中除了丰富的图片、影像资料,还有不少实物展品。海伦的手稿、用过的收音机、打字机等个人物品,每一件都是安危从海伦的遗物中整理带回国的。“很多文物,就连延安纪念馆都只有复制品呢!”老先生自豪的说,“研究斯诺,陕西是最好的地方,因为我们有数量最大、价值最高的文献、手稿、图片、录音带、录像带、遗物等一手资料。”事实上,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也是全国成立最早的。中心先后出版了《七十年代西行漫记》、《延安采访录》、《我在中国的岁月》、《伟大的女性》、《忘年之交》等译著和学术专著;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有关海伦·斯诺的论文、译文五十多篇;拍摄《美丽的海伦》、《友谊之桥连万代》、《重访海伦·斯诺学校》等电视片;在西安竖起世界第一座海伦·斯诺雕像;三次举办斯诺展览,2008年建成“海伦·斯诺纪念馆”。
“为了年轻一代”
“我写作,不是为了出版商,而是为了中美两国的年轻一代。”在展馆的入口处,海伦·斯诺雕像背后的墙上,有这样一句话。安危先生说,我们的研究,也是为了年轻一代,希望他们能够学习海伦·斯诺,做有意义的事,过有意义的生活,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
“海伦·斯诺安贫乐道、追求真善美的生活态度和注重资料保存的好习惯,对我的触动很大。”来自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张建飞告诉记者。
下一篇:我会设立“自费留学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