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29-87815713
首页 > 译果啜英 > 译论研究

转载 | 延安:“斯诺之乡” | 两部《西行漫记》、两部“工合”著作重回延安诞生地

所属分类:译论研究     阅读次数:2210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3日 12:34:58



“延安之行是一趟发现新事物的旅程,发现了一种新的思想、一种新的人民,正在地球上最古老、最持恒的文明古国中,创造着一个完全崭新的世界。”

 

——海伦·斯诺《红色中国内幕》
(中文译名《续西行漫记》)

 

      7月11日,一场特殊的文物捐赠仪式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举行。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与海伦·斯诺所著多部珍贵著作回到80多年前的诞生地延安。

17208462266692079253890.jpg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抱着“无论什么代价”一定要去的决心,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探秘真相。历经四个月的深度采访、研究与洞察,带走大量采访的第一手独家新闻回到北平,整理即将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西行漫记》)。1937年,他当年的妻子、合作的伙伴海伦·斯诺进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进行了长达四个半月的延安采访,不仅大大充实了斯诺正在撰写的书稿内容,为书稿配备了大量的历史图片资料,而且独立编撰完成《红色中国内幕》(中文译名《续西行漫记》)。两部《西行漫记》(中文译名)让中国共产党的正面形象和真实的声音第一次走向世界,从而产生了巨大的世界影响。


       正是因为埃德加·斯诺、海伦·斯诺延安探险之旅的真实发现,使他们深刻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并付诸于大量的行动支持中国民族解放事业。1938年海伦·斯诺、埃德加·斯诺、路易·艾黎等发起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组织失业的工人、农民合作建立无数的工厂,进行物资生产自救,支援中国抗战。

       陕西斯诺研究中心高级顾问、中国三S研究会原秘书长刘力群老师及妻子杨均将他们收藏多年的分别出版于1938年和1939年的《西行漫记》与《续西行漫记》中文版第一版(上海复社版),以及著名漫画家华君武为纪念《西行漫记》出版50周年所写回忆手稿《崇敬和感激》等珍贵史料,捐赠给延安革命纪念馆。

       同它们一起回到延安的,还有两部珍贵的中国“工合”运动代表著作:海伦·斯诺著1941年英文原版《中国为民主奠基:中国工业合作社的缘起》、谢君哲著1940年版《经济的新堡垒:介绍中国工业合作社》,是由中国“工合”史研究者栾晓蓉、丁紫金夫妇捐赠。

参加捐赠仪式的有:陕西斯诺研究中心高级顾问、中国三S研究会原秘书长刘力群、杨均夫妇,中国“工合”史研究者栾晓蓉、丁紫金夫妇,音乐家、艺术家、延安文艺13年研究学者、人民音乐家刘炽之子刘欣欣;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妮,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副书记刘忆,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委员、副馆长李晓剑、杜梅,以及延安革命纪念馆干部代表和工作人员。仪式由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副书记刘忆主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和陕市融媒体中心进行了报道。

17208462266692079272b2e.jpg

陕西斯诺研究中心高级顾问、中国三S研究会原秘书长刘力群从作者、年代、珍稀度、品相、签名、题记、社会影响等方面对几部珍贵著作进行了内含价值与意义的详细介绍说明,讲述中难掩激动。长期以来,刘力群老师致力于埃德加·斯诺与海伦·斯诺及其著作的研究。今天,他把珍藏几十年的珍贵著作捐赠给延安革命纪念馆,希望能为延安这个“中国革命博物馆之城”增砖添瓦,助力延安革命纪念馆用革命文物讲好革命故事,让更多国内外观众及后来者了解埃德加·斯诺与海伦·斯诺在艰苦的年代,勇于追求真理,让中国共产党的声音走向世界的那些岁月

172084622666920792a20b5.png

捐赠文物: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1938年上海复社第一版,著名老一辈电影工作者袁牧之1939年6月20日于延安抗大题记。

172084622966920795c8dff.png

捐赠文物:黄华(1936年曾担任埃德加·斯诺访问陕北苏区时的翻译)、安危(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创始人,致力于两个“斯诺”研究及其著作译介)题签本《架桥:海伦·斯诺生平图集》,海伦侄女谢莉尔编撰,1997年美国大开本初始版。172084622766920793d5fd2.png

捐赠文物:海伦·斯诺挚友李慜题赠海伦斯诺的仰慕者、美国儿童影星康西丁(Tim Considine)《一二九在未名湖湖畔》一书(内有李慜写的回忆海伦·斯诺的文章,北京出版社,1985年11月)。

1720846228669207947dffd.png

捐赠文物:华君武1988年五四青年节寄给《中国建设》杂志的纪念《西行漫记》出版50周年征文稿《崇敬和感激》,文章收录于1991年《<西行漫记>和我》。

1720846228669207943f192.jpg

中国“工合”史研究者栾晓蓉为大家讲述了两部“工合”著作背后的故事,讲述了海伦·斯诺如何用自己的“思想火花”发起“工合”,如何在抗战时期在中国创办新型、民主、现代化的经济形式——工业合作社。她讲到,海伦·斯诺不仅是一个新闻记者,更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参与者,对中国革命事业和社会改革有着重要的贡献。两部“工合”著作从延安出发,如今又回到延安,正是延安精神让这种缘份成为“必然”。“工合”著作找到了它们“真正的归宿”。

172084622866920794abe87.jpg

捐赠文物:海伦·斯诺著英文原版《中国为民主奠基:中国工业合作社的缘起》(China Builds for Democracy-A Story of Cooperative Industry,1941,Modern Age Books, Inc. New York),扉页有毕森签名(T.A. Bisson,系《1937,延安对话》一书作者)。

1720846229669207955eac7.png

捐赠文物:谢君哲编著《经济的新堡垒:介绍中国工业合作社》(New Economic Fortress),生活书店,1940年。

172084622966920795e82a5.jpg

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妮在发言中向几位捐赠人表示了深深的敬意,并分享了自己对这批珍贵著作重回延安的感受。她讲到,80多年前,埃德加·斯诺与海伦·斯诺作为记者、作家,他们的报道著作让中国共产党的正面形象和正义主张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从而震惊世界;作为社会革命者,他们以民主合作的思想,发起了中国式工业合作运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厚的篇章;作为中美友好大使,他们一生都致力于讲述中国故事,为中美友好而努力,为中国的独立和建设而奋斗;作为研究中国历史与中国共产党的权威者,他们秉承眼见为实、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客观报道的职业作风,使他们的延安报道直至今天,仍然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史料著作。今天,这批珍贵著作重回延安,意味着埃德加·斯诺、海伦·斯诺的故事,以及他们与中国人民的故事将要再次从延安走向世界。今天这批意义非凡的捐赠,为我们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美友谊的故事增强了决心和信心。

17208462306692079610568.jpg

刘力群、杨均夫妇向延安革命纪念馆捐赠两部《西行漫记》等文物,刘妮馆长接赠

17208462306692079666e9d.jpg

栾晓蓉、丁紫金夫妇向延安革命纪念馆捐赠两部“工合”著作,刘妮馆长接赠

17208462306692079641fc5.jpg

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副书记刘忆主持捐赠仪式

17208462306692079687fda.jpg

与会嘉宾合影

两个“斯诺”与两部《西行漫记》

      《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西行漫记》),1937年,该书一经出版便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销量超过10万册,随后多次再版。提到它的作者,最广为人知的便是埃德加·斯诺。但实际上,《西行漫记》的诞生,离不开另一个“斯诺”(海伦·福斯特·斯诺)的推动与帮助,她也是《西行漫记》的策划者和作者之一。并且,在《西行漫记》出版一年后,由她独立编著的当时第一本关于延安的纪实性作品《红色中国内幕》(中文译名《续西行漫记》)出版,同样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传播,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报告文学价值。两本著作皆是埃德加·斯诺与海伦·斯诺在中国,尤其是延安、保安的亲身所见、所闻、所访。


  埃德加·斯诺与《西行漫记》

172084623066920796ab255.png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藏:埃德加·斯诺在陕北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年生于密苏里州堪萨斯市,1928年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

1928年,23岁的斯诺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不久,他在上海一家英文报社《密勒氏评论报》找到了差事。为了完成各项采访任务,到达中国后的最初四年,他就跑遍了中国的华东、东北、内蒙和江南,广泛接触了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他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以及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捕杀、围剿和对人民的镇压,同时也看到了就算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有无数的农民、工人、学生、士兵甘愿冒死加入红军,勇敢地与帝国主义、国民党作斗争。这些所见所闻,引发了作为新闻记者的斯诺的敏锐思考: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领导人是谁?这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然而,直至1936年,中国没有一个局外人士知道红军是什么样的人。此时,红军刚刚结束历时一年的长征,到达边远的中国西北,这是一次了解他们的机会。斯诺决定访问红军。事实上,早在1931年,他就萌生过写一本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书的念头,并在此后的几年多次筹划去苏区访问,然而最终因种种原因以失败告终,这让他非常挫败。这一次,合适的时机,在海伦的鼓励下,他再次坚定了信心。

172084623166920797582fe.png

周恩来在保安(1936年斯诺摄)

BOOK

“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诬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联系与帮助下,斯诺与在上海行医的马海德医生一同冒着生命危险,穿过了国民政府的重重军事封锁,途经西安于7月初到达安塞。他见到的第一个红军重要领导人便是周恩来。周恩来用英语向他问好,并向他许诺:“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会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我们信任你会如实报道。”当晚,周恩来为他拟定了一个92天的采访计划。第二天,斯诺便启程,骑马去往保安。


172084623066920796e5e96.png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藏:毛泽东与斯诺合影


       7月13日,斯诺终于到达保安,见到了毛泽东,也是第一个访问毛泽东的外国记者。在保安的窑洞里,斯诺和毛泽东谈了许多夜晚,谈了各种广泛的问题。包括毛泽东幼年和青年时代的情形,为什么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红军怎样成长壮大起来,长征到西北的情形,以及许多其他著名红军战士的故事。单是同毛泽东谈话后写的访问记录就有大约两万字。在斯诺看来,毛泽东同时有着非凡的头脑和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 “他把天真质朴的好奇品质同锐利机智和老练世故结合了起来。”


17208462316692079778c9a.png

“红军战士在跳高”和红军剧社演员(1936年斯诺摄)


       在保安,斯诺还采访了林彪、张闻天、陆定一等上百位红军干部。8月下旬,斯诺完成在陕北的采访计划,离开保安,去往甘肃、宁夏一带,采访红军前线部队,并采访了彭德怀、左权、聂荣臻、徐海东等许多干部战士,参观了部队训练和防空演习,他在访问苏区前拟定的九十个问题都找到了解答。1936年9月初,胡宗南部队从河南郑州向西安、兰州开拔,企图同国民党其他部队共三十万之众从南、西、北方面出击,剿灭即将会师和立足未稳的红军。斯诺必须及时离开前线和陕北苏区,不然通往西安的公路可能被切断,那么他就不能回到北平,也不能用他独家采访得来的极宝贵资料写他的《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西行漫记》)了。不得已之下,他离开了陕北苏区。


17208462316692079797387.jpg

毛泽东(1936年斯诺摄)

BOOK

这是离开保安时,斯诺为毛泽东拍的照片,被马海德称为“毛泽东最好的一幅照片”。当时毛泽东头发不是很整齐,斯诺就把自己头上缀有红星的崭新的八角帽摘下请他戴上,然后拍下了这张著名的照片。照片一经刊出,旋即在西方世界广为传播,后来更成为全国家家户户最喜欢摆放的毛泽东的标准像。

  海伦·斯诺与两部《西行漫记》

172084623166920797cb5e5.jpg

1937年,海伦·斯诺打着绑腿,在延安鲁迅图书馆前留影

海伦·福斯特·斯诺(Helen Foster Snow),1907年出生于美国赛达城。1931年,24岁的海伦来到上海,担任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见习秘书。在这里,她结识了在《密勒氏评论报》工作的埃德加·斯诺。两人一见如故,并于1932年结婚。海伦曾写道:“在上海,几乎只有埃德加·斯诺是乐于同我谈论中国人,谈论中国问题的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埃德加是同我的观点一致的仅有的一个人。”

1936年10月底,斯诺结束陕北苏区的访问,秘密返回北平。回家后,他同海伦谈个没完,讲述他看到的“真正的中国共产党”、“真正的毛泽东”。海伦冒着危险到德国人开的照相馆帮斯诺洗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和红军战士的照片,帮他整理采访记录。斯诺写作《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西行漫记》),每写出一章,就交给她看,她都提出许多很好的修改意见。当斯诺让海伦删减毛泽东自述的生平事迹时,她坚决反对,认为这是经典,也将是这本书的核心和精髓。她建议原封不动的保留毛泽东亲口讲的每一个字,斯诺采取了她的建议。也正是这部分内容成就了《西行漫记》里最为经典的一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在此之后,毛泽东再也没有向任何人如此详细地讲述过自己的生平历史。

1720846233669207990b4cf.jpg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藏:美国记者海伦•福斯特•斯诺(即尼姆•韦尔斯)在延安。右起:何长工、海伦、聂鹤亭、边章伍(1937)


       海伦“同中国的热恋达到了顶点”。她决定要亲眼目睹当时迅速发展的共产主义运动。实际上,在此之前的1936年9月,海伦就已经前往西安,做了首次“前往新世界的探索”。但当时正值西安事变前夕,局势十分紧张,为了不暴露斯诺在红区的行踪,海伦未能走出西安。1937年4月,海伦再次奔赴延安。在西安的招待所,她受到了国民党的严密监控,比当时斯诺的处境更危险。她想了很多办法逃脱,但没人敢冒险帮她。最后,在一天夜里,她乔装打扮,爬出窗户,闯过警察把守的大门。在一位美国同胞开来的小汽车接应下,终于逃出西安,奔赴延安。1937年5月3日,海伦终于到达了延安。


1720846232669207986fe50.jpg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藏:美国记者海伦•福斯特•斯诺(即尼姆•韦尔斯)在延安采访朱德(1937.5)

在延安近5个月的时间里,海伦收集了斯诺在保安未能采访到的红军领导人的情况,其中包括朱德本人以及斯诺离开苏区后与中共红军胜利会师的红二、四方面军的指挥员。她采访了不下65位有名有姓的人物,包括革命妇女、普通士兵等,还为其中的34人写了小传,特别是同毛泽东进行了5次难忘的长谈。全部采访结束时,海伦的采访笔记多达27本。她的采访,不仅大大充实了斯诺正在撰写、修订的《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西行漫记》),而且还独立著成可以与《西行漫记》相媲美的《红色中国内幕》(中文译名《续西行漫记》),以尼姆·威尔斯的笔名于1939年出版,成为当时第一本关于延安的纪实性文学著作。海伦生前曾骄傲地说:“埃德加的地盘在保安(今延安志丹县),延安是我的地盘。” 可以说,这两次陕北之行成就了两部《西行漫记》,也成就了埃德加·斯诺与海伦·斯诺。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出版。一经出版便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销量超过10万册,仅在第一年就连续再版五次,译成十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书籍之一。1938年,中文版《西行漫记》在中国问世,立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成千上万的青年读者受到它的影响,决心投入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洪流。毛泽东同志曾经向干部推荐,这是“一本真实介绍我们情况的书。”斯诺也多次向友人谈到,他在红色苏区找到了真正的“东方魅力”。迄今,这部巨著在东西方国家被一致认为是了解当代中国的必读之书。

中国工合运动的奠基人

172084623266920798889c0.png

麦德赫斯特公寓。埃德加·斯诺与海伦·斯诺1937-1938年住在这里,并与路易·艾黎一起,最早提出了工业合作社的“工合”思想。海伦·斯诺在这里写作了《红色中国内幕》(中文译名《续西行漫记》)。


       1937年,埃德加·斯诺与海伦·斯诺从北平来到上海。在上海,他们看到战火蔓延,工厂化为灰烬,失业工人动荡不安,难民们纷纷逃往内地,这种景象使他们感到必须向这些人提供帮助,为他们做些什么,他们知道这场战火对中国经济是致命打击,因为中国的工业百分之六十在上海,而日本的轰炸已使69万工人失业。如果日本人把沿海所有工业摧毁,中国就难以赢得抗战胜利。面对这样的情形,海伦有了自己的想法——“当今中国需要的是到处建立工业,需要一个发展工业的运动。中国人现在要走向合作。” 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斯诺和路易·艾黎(新西兰人,1927年来到中国,工合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斯诺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询问他是否允许在他的区域内发展工业合作社,并得到了肯定的答案。艾黎则和他在上海的工程师朋友们,起草了技术性的计划。


172084623266920798c2316.jpg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藏:陕甘宁边区农具厂

17208462336692079926e3f.jpg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藏:难民纺织厂

1720846233669207994845f.jpg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藏:陕甘宁边区化学厂制造的肥皂和模子


       1938年4月3日,中国第一个工业合作促进委员会在上海成立。1938年8月,中国工合协会的第一个工业生产合作社“大华手工铁器合作社”在陕西宝鸡建立起来。1939年3月26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延安事务所正式成立。1945年,延安工业合作社发展到882个,涉及工、农、牧三个产业,包括军工民用许多生产合作社,成为全国最大的地区总分会。巅峰时期,“工合”一共创办了大约3000多个合作社,约有25万名合作社工人,生产了50多个工业门类的500多种生活类、军工类等产品。抗战时期,“工合”运动在促进经济、文化、医疗等事业的发展和中国民主运动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进行游击战和持久战,打击日本侵略者提供了物质保障。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会见斯诺时高度评价工合“阻止敌人的商品从敌占区的城市渗透入游击区的农村根据地”,“将中国的原材料和资源用于我们自己的工业,防止日本掠夺”,“创造游击战经济自给的基地,以支持长期战争”。


17208462346692079a1c050.jpg

捐赠文物:1986年10月18日,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高级顾问、中国三S研究会原秘书长刘力群在美国拜访海伦时为她拍摄的照片。

172084623366920799e9d61.png

印有支援中国工业合作社美国委员会委员名单的文头纸。埃莉诺·罗斯福、亨利·卢斯等为顾问,埃德加·斯诺、海伦·斯诺列在董事会成员名单中。


      1940年底,埃德加·斯诺与海伦·斯诺离开中国。回到美国后,他们依然心系中国人民。1941年,海伦·斯诺在美国成立“支援中国工业合作社协会”并担任常务副主席,为中国“工合”募捐资金。同年,著成《中国为民主奠基:中国工业合作社的缘起》。极端困难情况下,也一直坚持为中国发声,为中国人民的独立和解放做出重要贡献。1964年,斯诺再次访问中国。1972年、1978年,海伦两次访问中国,并于1981、1982年,在美国两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1972年2月15日,斯诺在日内瓦与世长辞,他在遗愿中写道:“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如斯诺遗嘱所愿,他一半的骨灰被安葬在了北京大学未名湖畔。1997年1月11日,海伦在康州麦迪逊逝世,享年90岁。他们的一生,是为中美人民友谊“架桥”的一生,也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奋斗的一生。他们用毕生的贡献,让中国共产党的声音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了真正的中国共产党。

来源:延安革命纪念馆公众号 2024年07月12日


Copyright © 2021-2024  陕西省翻译协会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3004900号-1

技术支持:至成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