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29-87815713
首页 > 协会动态 > 协会要闻

索尔仁尼琴巨著《红轮》“难产”12年终出中文版(图)

所属分类:协会要闻     阅读次数:72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18日 10:45:45

   


索尔仁尼琴 新华社资料照片

    近日,有“俄罗斯百科全书”之称的史诗作品《红轮》,首次推出中文版第一卷。和作者——备受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的人生一样,《红轮》中文版同样命运多舛:从1998年翻译脱稿到正式出版,整整经历了12年。9位老教授参与翻译工作,其中的两位翻译家甚至没等到书出版就已经去世。《红轮》“难产”,有书本身太过宏大的原因,其背后折射的却是中国翻译文学界的处境艰难,以及俄罗斯文学正在中国走向没落的现实。

  探因

  《红轮》为何难产?

  1996年,翻译家何茂正从国外引进了《红轮》的版权,何茂正、李万春、胡真真、朱宝寰、武学善、张达明、夏广智、林全胜、李青等9位翻译家参与翻译工作,直到1998年正式脱稿。但为什么中文版却难产12年,直到今年才面世呢?“这本书的翻译量太大了,我们9位专家,整整翻译了3年。”作为本书九位译者之一,翻译家、东北师大外语系教授胡真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直言“太折磨人了”。胡真真告诉记者,普通的外国文学作品几十万字,一般一个译者就可以搞定,可《红轮》字数却高达500多万字。她负责的是第一部第一集,三本书就有60多万字,“除去正常上班时间,我那3年的业余时间基本都花在翻译上面了”。

  不过,最难的还不是《红轮》庞大的字数。李万春告诉记者,在《红轮》里面,除虚构人物外,有几百个历史人物出场,因此涉及的很多国外的历史知识、背景事件,人名、地名,翻译时都需要大量时间核实。同时,索尔仁尼琴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甚至经常在行文中独创一些词语来,大大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记者了解到,《红轮》译好后,曾在多家出版社手中流转却始终没人接手。对此,该书策划编辑李勇表示,该书不仅出版投入太大,而且属于严肃的纯文学作品,市场认可度、经济效益都不高,最终导致《红轮》难以出炉。

  尴尬

  翻译文学在低水平下“高速发展”

  《红轮》的出版让胡真真等人倍感欣慰。但短暂的喜悦之后,却有一股难言的唏嘘之情。因为前几年,还没等到《红轮》出版,年迈的武学善和夏广智已经去世。“9个人当中,我和李青是年纪最小的,可现在也已经61岁了,其他几个人都是七八十岁。”胡真真低落地说。

  曾几何时,读着傅雷、段若川、吕同六等翻译大师对巴尔扎克、马尔克斯、卡尔维诺等大师作品的再创作,被文学爱好者视为一大快事。但进入2000年后,翻译大师吕同六、冯亦代、梅绍武、巴金、杨宪益等相继辞世,中国翻译文学界不仅进入了无大师时代,而且面临着断代的“威胁”。《红轮》出版背后译者的艰辛,直接折射出中国翻译文学界的尴尬现状。

  “收入低、关注度不高、翻译质量差是中国翻译文学界面临的三大‘硬伤’。”胡真真告诉记者,翻译难度如此之大的《红轮》,他们的报酬也只是千字30元到50元之间,刨去相关费用,能拿到一万元就算不错的。“更可怕的是,中国的翻译文学却在低水平下高速发展。”在胡真真看来,出版界对利益的功利性追逐,批量生产译著,质量低下的译著给翻译文学市场带来了不可逆转的伤害,“以前傅雷翻译作品,是一天译两页。现在呢?20万字的稿件,不用一个月就出版了”。

  市场让胡真真失望,而越来越多的年轻翻译家对中文功底的忽视,更让胡真真感到“绝望”:“翻译是两种文化,甚至是多种文化的桥梁。在中国从事翻译工作,首先要过关的不是外文功底,而是中文功底。但现在的中国教育,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外文上把关很严,但在中国文化的学习、深入了解上却是可有可无。长此以往,中国翻译文学界别说出大师,连好作品都可能变成凤毛麟角。”

  现实

  俄罗斯文学在中国走向衰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铁流》、《毁灭》……契诃夫、托尔斯泰……一本本俄罗斯巨著,一个个俄罗斯文学巨匠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但有心人发现,现在到书店,看到的大部分依然还是这些长销书。就算有一些新引进的俄罗斯文学书籍摆放,但和欧美、日本文学相比,可谓门可罗雀。

  据记者了解,目前,《红轮》上架销售已经超过一周,在北京几家大书店的销售量却依然是个位数。虽然具体销售数量还无法统计,但《红轮》的不畅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出版方江苏文艺出版社则做好了不赚钱,甚至小亏的准备。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除了个别专业研究机构,中国研究俄罗斯文学的专家并不多。个别联系上的也都是耄耋老者,如西北大学的雷成德教授,已经80高龄。这一切以及《红轮》的艰难出炉、销售的不畅,同样折射出另外一个许多俄罗斯文学爱好者感觉很残酷的现实:俄罗斯文学在中国正逐渐走向衰落。

  对此,同样是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的胡真真并不感到意外。胡真真表示,上个世纪,俄罗斯文学能对中国产生那么大的影响,除了那些著名作家的魅力因素外,政治上的原因也是主要“推手”之一。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民众对欧美的好奇,大量欧美文学趁势蜂拥而进,直接削弱了俄罗斯文学对中国读者的影响力。同时,苏联解体之后,国家的地位下降,也直接对文学地位造成了影响。 本报记者 吴成贵

  相关链接

  索尔仁尼琴与《红轮》

  索尔仁尼琴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1962年,他凭借《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发表而声名大噪,并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红轮》是索尔仁尼琴最大的一部鸿篇巨制,也是目前世界文学史上篇幅最宏大、卷帙最浩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小说。从最初不明轮廓的艰苦创作到最后的成稿,索尔仁尼琴整整用了70年的时间,其间经历了战争、囚禁、被流放、流亡他国乃至被癌症折磨。《红轮》共20卷,每卷2到4部,每部40万~70万字。

Copyright © 2021-2024  陕西省翻译协会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3004900号-1

技术支持:至成科技